首页 > 酒店新闻 > 公司新闻

DB电竞·(中国区)官方网站|《世界历史》2016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发布时间:2025-10-15 17:57:37    次浏览

目录·欧美史·美国传统工业大州的“去工业化”(1950—1990)——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的考察王旭19世纪英国围绕性病防治的争端毛利霞14世纪初期基督教世界政治的变化——以1337年《和平宣言》的解读为中心卢兆瑜·环境史·19世纪英国人对伦敦烟雾的认知与态度探析陆伟芳环境政治史视野下的美国《1972年联邦环境杀虫剂控制法》滕海键·国际关系史·“文学冷战”:大陆赴港“流亡者”与20世纪50年代美国反共宣传翟韬核扩散问题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刘子奎17世纪上半叶台湾海峡贸易主导权问题新探——以荷兰侵占台湾初期的转口贸易为中心黄俊凌·古代史·弥兰王还是米南德?——《那先比丘经》中的希腊化历史信息考杨巨平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白银的货币功能探析欧阳晓莉·学术史·法国勒·普雷学派的中国研究及其影响郭丽娜内容摘要美国传统工业大州的“去工业化”(1950—1990)——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的考察王旭内容提要宾夕法尼亚州的“去工业化”是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双重调整的缩影,有其典型意义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在调整过程中,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积极应对,并与企业界紧密合作,成功地促成产业转型与制造业内部的升级换代,形成了新的增长模式,高技术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跃居主导地位,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与之相适应,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城市被大都市区取代,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态势。关键词美国 宾夕法尼亚 去工业化 制造业 大都市区19世纪英国围绕性病防治的争端毛 利 霞内容提要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卖淫的盛行造成性病患者日渐增多,如何防治性病遂引起社会关注。19世纪上半叶,民间团体和教会采用救助妓女、开设性病医院等措施来防治性病。19世纪中后期,为了降低军队性病的发病率,议会先后颁布三部《传染病法》,逐步强化对军事要塞和城镇妓女的医学检查,并试图将这一举措推广至全国。然而,以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体的废除派从道德、法律、阶层、性别等角度谴责《传染病法》,并发起废除《传染病法》的运动。同时,废除派还揭露“白奴贸易”的罪恶,呼吁社会关注雏妓问题。在议会内外废除派的共同努力下,《传染病法》被废除,性病防治又回归成为公民的个人事务。这场性病防治争端既展现了英国注重个人自由的传统,又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19世纪英国 性病防治 妓女《传染病法》 废除运动14世纪初期基督教世界政治的变化——以1337年《和平宣言》的解读为中心卢 兆 瑜内容提要14世纪以前,教皇垄断了十字军东征的发动权。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在1337年发布的《和平宣言》表明,14世纪初期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君主已经拥有十字军东征的发动权,能够在基督教世界政治舞台上以十字军东征作为战争理由向对手宣战。14世纪初期基督教世界政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宗教权力被重新分配,从而革新以往君权神授的观念;强权政治原则取代封建主义而开始成为政治实践的基本原则,根据强权政治原则重新确立了基督教世界政治的主体资格及相关行为规范。关键词《和平宣言》 十字军东征 英格兰 基督教世界政治19世纪英国人对伦敦烟雾的认知与态度探析陆 伟 芳内容提要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伦敦烟雾问题的产生。但当时除了少数医生和改革者等中上层人物及专业人士外,大多数的英国人把它当作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认为煤烟无害,甚至认为有益。社会整体对烟雾的认知与态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英国人最初并不关注烟雾本身,认为烟患只是一种麻烦事,给人造成感官的不适和生活的不便。他们更关注烟雾弥漫所造成的混沌环境可能导致下层社会的堕落和社会退化,从而影响帝国的前途与未来。煤烟有害的认知始于煤烟对动植物生长造成的损害、污损财物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后才认识到对人类身体健康乃至生命造成的危害。由此可见,19世纪英国空气污染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对伦敦烟雾的认知和态度也是与时俱变的。关键词19世纪英国 雾都伦敦 烟雾 空气污染 认知与态度环境政治史视野下的美国《1972年联邦环境杀虫剂控制》滕 海 键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民众更加关注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安全问题。化学杀虫剂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给野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美国民众日渐认识到这种危害,由此引发了现代环保运动。在此背景下,环保组织与化学工业等利益集团围绕产品的分级使用、检测任务的归属、信息数据披露、公民上诉和违法处罚以及赔偿等问题展开辩论,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1972年联邦环境杀虫剂控制法》。虽然该法带有很大程度的折中色彩,但它将保护环境与公众健康的内容纳入杀虫剂管理制度之内,环保力量也介入杀虫剂管理政策的立法程序,有力地影响了其后美国杀虫剂政策的走向。关键词美国 联邦环境杀虫剂控制法 环境政治史 环保组织 信息披露“文学冷战”:大陆赴港“流亡者”与20世纪50年代美国反共宣传翟韬内容提要冷战初期美国浩大的反中共意识形态运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香港在东亚传媒中的中心地位和大陆赴港“流亡者”这个超大规模移民群体达成的,其中典型的代表即中文反共小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馆下属新闻处动员和策划大陆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反共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大陆投奔“自由世界”两类。美方策划的反共文学不仅有反共的宣传作用,还反映了美国的反共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投射了其自身基于历史与宗教的身份意识。由于相关小说具有“反共意识形态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对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华人具有一定的宣传效果。关键词美国 香港 反共小说 宣传 文化冷战核扩散问题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刘 子 奎内容提要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向非核国家提供有限核技术用于和平,以换取它们不开发核武器。然而,这一目标最终并未实现,核扩散问题呈加剧之势。其原因在于:美国主要关注防止垂直核扩散,忽视了水平核扩散;缺乏有效的国际控制和核查;艾森豪威尔政府防扩散政策的两面性;推行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的方式在客观上为一些国家开发核武器提供了便利。不可否认,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确实为许多国家带来了福利,但其副作用同样明显。作为建立国际不扩散协议的第一步,它打开了不受限制的核扩散大门。和平利用和军事利用原子能技术是一对连体婴,艾森豪威尔政府认识到可化核剑为犁,却忽视了核犁仍然可以重铸为剑。关键词艾森豪威尔 核扩散 原子能 和平17世纪上半叶台湾海峡贸易主导权问题新探——以荷兰侵占台湾初期的转口贸易为中心黄 俊 凌内容提要17世纪上半叶,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了主导高额利润的东亚贸易,展开激烈竞争。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窃据台湾,并以此为基地,从事辗转中国大陆、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多角贸易。荷兰侵占台湾初期的转口贸易,与明朝私人海商提供商品有密切关系。关于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问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与“华商主导”两派观点。本文则认为,影响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的因素很多,明朝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都无法单方面主导。从天启四年(1624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荷兰殖民当局在台湾的转口贸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逐步衰落三个阶段,海峡两岸的贸易主导权则在不同阶段在明朝私人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间转换。关键词台湾海峡 荷兰 贸易主导权 转口贸易弥兰王还是米南德?——《那先比丘经》中的希腊化历史信息考杨 巨 平内容提要《那先比丘经》(Minlindapanha)是唯一以印度—希腊人国王为对话主角的佛经。根据汉译本与巴利文英译本,结合其他中外古典文献和最新的钱币、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该经包含了比较明确的希腊化信息:所谓的“弥兰王”就是公元前2世纪中期统治印度西北部的著名国王米南德,他的出生地阿荔散应是“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里亚”,他的都城舍竭可能只是他的偏安栖身之所。他和他的希腊随从可能都皈依了佛教,但他并未出家为僧,而是做了在家的居士,最后死于军营,备极哀荣。关键词《那先比丘经》 米南德 阿荔散 印度—希腊人 希腊化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白银的货币功能探析欧阳晓莉内容提要关于两河流域历史上是否使用货币以及何时开始使用货币的问题,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论。在古代货币问题的研究上,卡尔·波兰尼所区分的四种货币功能,即支付手段、价值标准、交易媒介和储存手段,已成为探讨这一问题的共识和出发点。利用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温马省的经济管理文献,可以追踪白银在该省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过程,进而论证白银的上述四种货币功能对温马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乌尔第三王朝高度集中的再分配经济中,白银所执行的货币功能为参与经济活动的各方(包括缴纳赋税的依附民、温马省政府和王室)都提供了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词白银 货币 两河流域经济 乌尔第三王朝 卡尔·波兰尼法国勒·普雷学派的中国研究及其影响郭 丽 娜内容提要勒·普雷学派是西方早期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派之一,该学派在19世纪下半叶运用地理学、西方汉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理论上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恪守道德法、服从父权的典型“族长制家族”社会。这一中国形象是18世纪欧洲“中国热”现象的延续,更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法国自由派知识分子试图解决法国(乃至欧洲)的社会问题以及面对全球化而进行的一种积极和深刻的思考。它一方面丰富了勒·普雷学派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是该学派提出欧洲社会稳定与和平的政治理念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它作为近代欧洲的东方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关键词法国汉学 勒·普雷学派 中国研究 中国形象 东方视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世界历史编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